【新民网·独家报道】兔唇、听力障碍患者除了手术和技术手段之外,是否还能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甚至康复?近日,由复旦大学主办的第十届“全国语言学暑期高级讲习班”聚焦了我国语音矫正人才的培养和言语听觉学科的培育和发展问题。同时,复旦大学透露拟开设言语听觉学科,弥补我国在该类专业人才方面的空缺。
我国言语矫治康复专业人才稀缺
据悉,仅依据2005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的预先调查结果推算,我国约有听力残疾患者2561人,言语残疾患者858万人。然而目前,我国听力学专业人员仅有7000多人,言语矫治专业学院更是不足100人。听力和言语康复服务需求仅为1:3294和1:85800。如果按先进国家标准推算,我国尚缺听力学专业人员约17万人、言语矫治专业人员约14.2万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的王国民教授介绍,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名唇腭裂患者出生,虽然人数庞大,但国内对于该类恢复性治疗的机构十分稀缺,术后语音康复阶段仍未被重视。对此,王国民大叹可惜,实际上唇腭裂病人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说话。
王国民指出,唇腭裂手术后的病人在整个语音障碍者中,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我国还有大量包括恶性肿瘤术术后,脑溢血、自闭症等功能性发音异常的病人,这些人到什么地方去医治?几乎没有答案。
上海交通大学新华医院听力中心的黄治物教授告诉记者,自2000年上海开始先天性听力筛查以来,得到了非常大的成果。然而,在医疗技术方面已解决并能干预的问题,却在如何让患儿更好地发展语言、与正常人交流无异这一步遇到了阻碍。
黄治物认为,当下我国针对听力障碍患儿的恢复治疗,理论上没有一家机构合法, 因为老师都不具备资质,也没有地方能取得资质。他指出,当下聋哑康复往往不专业也不科学,很多依然沿用以前的康复手段,加上家长普遍对患儿信心不足,导致治疗成效不明显。实际上,按照现有技术,至少有80%的患儿能同正常孩子一样交流。
专家呼吁建立资格认证
培养“矫正师”的计划要最终成行,还需相关政策方面的跟进和制定。现场专家指出,目前我国言语矫治康复人才除了数量稀缺之外,还存在“无法可依”、“无标准可依”、“无职业类别归属”的三无窘境。
据悉,当前我国只有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有关于腭裂手术的语音治疗,但由于没有特设的职务,大部分治疗由参与手术的医生和专科护士“兼职”进行。同样,针对听力障碍治疗的“听力师”在我国的从业人员只有美国的1%左右。虽然许多年轻人有志从事这个工作,但由于国内没有职务设置,发展前景不明朗,让许多人打了退堂鼓。
对此,专家们普遍认为应迅速开展立法和行业标准研究,建立专业化言语矫治师资格认证,以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呼吁高等学校尽早设置语言与听觉科学专业,制定符合我国需求的语言矫正师和相关研究人才。
复旦拟培养“言语矫正师”
基于我国“言语矫正师”稀缺的情况,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言语听觉科学专家陈敏忠透露,复旦大学中文系正在制定计划开设新学科培养专业人才。据悉,该学科将以硕士学位为设置,吸纳包括文科背景、医学背景、甚至是计算机领域、教育学的各类人才,接受基础语言学科学习及相关临床训练。
“言语矫正师”不仅能针对聋哑残疾患、失语症病患、电子耳蜗种植后训练、唇腭裂病人术后康复训练及其他任何原因造成言语障碍患者进行治疗,甚至能对第二语言学习进行矫正。(新民网记者 周晏珵)